苏州清明节习俗都有啥
- 作者: 神婆星座网小编
- 来源: 神婆星座网
- 2024-11-10
大家好,今天神魄星座网小编给大家分享「苏州清明节习俗都有啥」的知识,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,记得收藏本站或分享给你的好友们哟~,现在开始吧!
清明既是一个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,蒙蒙细雨,在外的游子带着满满的思念回到自己的家乡,就是为了回家扫祖坟,祈祷接下来可以平安。清明文化多种多样。苏州当地是怎么过清明的,让我们一起走进江苏文化看看吧。
春秋时代,晋文公称王后,为逼介子推出山,放火烧山三天三夜,结果介子推和母亲被活活烧死,文公十分后悔,为纪念介子推,故规定每年这时要“禁火寒食”,不准用火,只准吃冷食,喝凉水。但在精致温雅的苏州,这吃冷食的习俗却也演绎得丰富多彩。
吃青团子、焐熟藕。焐熟藕酥中带糯,风味独特,也是苏州人清明的节令食品。据介绍,每到清明节前,人们从藕池中采摘隔年老藕,去节去梢,两头切下一薄片,用糯米灌实,再把薄片用牙签盖上钉牢。将藕放入锅内,加入食碱,面上盖些荷叶,盖上锅盖大火烧煮,至藕呈褐色酥熟为止。冷却后,蘸赤砂糖浆等食用。
青团的独到之处就是青团子的上色用的是一种叫“青”的野菜。“青”是嫩绿且有清香的植物,包括艾草与鼠曲草等。清明节前几天,人们便开始在山坡上、田埂边寻找“青”。“青”采回家后,拿去洗净,用盐水烫熟,满屋子便都弥漫着一种淡淡的青草味芳香。这时候,再用手将“青”揉成一团,挤掉汁水,把碧绿的“青”纤维捣烂晒干,再碾成粉末。做青团的时候,取出“青”粉,揉进糯米粉,用甜豆沙或芥菜、笋丝、豆腐干、肉丝做成馅,包成团子,便成青团。青团蒸熟后,色味俱佳,比一般未加青的团子显得既香且糯,特别好吃。
苏州民间俗话说:“清明螺,赛只鹅。”农家有清明吃螺蛳的习惯,把螺蛳用清水浸去泥沙洗净,加葱姜油炒、煮熟,吸食。如用针挑出食,叫“挑青”。把螺蛳壳扔到房顶上,滚动声响能吓老鼠,有利于清明后的养蚕。
苏州人清明还有吃酒酿饼,传说是元朝末年开始的。当时苏州有一张士诚,因为误伤人命,他带了老母逃命,当时正逢寒食节,又无处可以乞讨,几天没有进食了。他的老母饿得晕了过去,张士诚见就要被饿死而泣不成声。一位老伯见张士诚很孝顺,母子十分可怜,用家中仅有的几个酒糟做了饼给了他。张士成马的娘终于得救了。
猜你可能也喜欢:
解惑:清明节为什么要放风筝
清明为什么要吃豆腐?
福建清明节吃什么过节呢?
南方清明节吃什么,你知多少
几年后,张士诚在苏造反称王,想起当时的救命恩人,为了不忘记此事,张士诚下令寒食节吃酒糟饼,名叫“救娘饼”。后来张士诚又被朱元璋活捉,在押往应天府的路上自尽。当时没有人再敢叫那饼为“救娘饼”,可是苏州人对张士诚还是很有感情,悄悄把“救娘饼”改叫“酒酿饼”。至今苏州人春天还有吃“酒酿饼”的习俗。
祭:新婚夫妇“上花坟”。苏州人清明上坟扫墓,更是不敢怠慢,特别是新丧终七而未满周年的人家,要过新清明。新婚夫妇,要一起去上坟,称为“上花坟”。直至今日,清明扫墓的习俗仍在民间流行。
还有就是插柳、戴柳、戴杨柳球,用柳枝条做成的“灯笼”,由长满嫩叶的树皮卷成的绿球,就是所谓杨柳球,把杨柳球摘下,插在鬓边,就叫“戴杨柳球”,简称戴柳球。野外去踏青的儿童妇女,更多的会戴柳圈,做柳灯笼,戴杨柳球。戴柳圈简称“戴柳”,就是把折下柳枝条,圈成一个圆圈,大小正好以套在头上为宜,这主要是少年儿童戴的,据说可免虿毒、避厉疫。
放风筝,也是男女老少喜欢的群众活动。风筝,苏州人称鹞子,苏州每年元宵节后,开始放鹞子,由于农忙、气候等原因,过了清明,就逐渐停止,这就叫“清明断鹞”。而清明节那天,是“断鹞”的正日,旧时常常有群众性的“断鹞”仪式。清明断鹞的农业意义在于:清明断鹞,还因为吴语“鹞”近“妖”,“断鹞”就是“去妖”,有的干脆在风筝上写“妖去病除保安康”字样,将鹞子放走,就是祈祷或象征祛除小孩或家人疾病晦气。
猜
以上就是关于「苏州清明节习俗都有啥」的全部内容,本文讲解到这里啦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,记得收藏关注本站~
【神魄星座网♂文章,转载请联系!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