牛年文化特点
- 作者: 神婆星座网小编
- 来源: 神婆星座网
- 2024-12-28
大家好,今天神魄星座网小编给大家分享「牛年文化特点」的知识,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,记得收藏本站或分享给你的好友们哟~,现在开始吧!
今年是牛年,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牛代表着勤勤恳恳、脚踏实地,而民间也有许多与牛相关的民俗。中华民族是知道感恩的民族,牛在日常生产、生活和社会礼仪中的重要作用,使得人们对它充满了感激之情。不仅用美丽的语言和诗歌赞美它,而且在传说故事中将它塑造成乐于助人、有情有义的感人形象。
牛是农家宝
牛是农家宝
“牛是农家宝,耕田少不了”,一句农谚高度肯定了牛的重要性;而一首流传于中原一带的童谣唱道,“青草地,细水流,一个老头儿去放牛,他养牛,为耕地,大囤小囤满粮食,一个牛,喂得饱,一顷地,耕得好,耕地好,一家吃饭都有了,老牛他不白吃草”,字里行间也充溢着对牛的感激情谊。牛郎织女、老牛舐犊、牛刀小试、对牛弹琴.....这些牛成语的背后,都有着广为传颂的传说故事。
中国农民赞美牛怜爱牛,当然不是无缘无故的。我国自古就是一个以农业立国的国家,而农业的充分发展离不开对牛耕技术的应用。直到21世纪的今天,用牛耕田的现象还偶有所见。有人说,牛耕的发明和推广,在农业史上是划时代的大事,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里程碑。然而牛的用途绝不止于耕田,它拉车运输,有陆地之舟的美称,它的肉和奶是富含营养的优质食品,它的皮可以做船做衣服鞋帽,它的毛可以打绳子擀,毡毯,甚至它的粪便也是很不错的燃料。牛就是这样满足着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各种需要。
关于牛的传统节庆文化
正因为牛的贡献以及人对牛的情感和依赖,人们形成了种种牛相关的习俗活动,例如牛在礼仪场合的使用以及对牛的感恩活动,这构成了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。
关于牛的传统节庆文化
贵州的荔枝、罗甸、安龙等地的布依族有慰问耕牛的习俗,称为“献牛王”,以农历四月初八为牛贺岁。是日,让牛休息一天,让牛吃糯米饭。仡佬族的牛王节也称“牛神节”、“敬牛王菩萨节”、“祭牛王节”,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。那一天,人们不再让牛劳动,并用上好的糯米做两个糍粑,分挂在牛角上,然后将牛牵到水边照看影子,以此种方式为牛祝寿。
在贵州榕江、东江一带的侗族中,每年夏天六月初六举行“洗牛节”,届时春耕已结束,人们把牛牵到河边洗澡,并在牛栏旁插几根鸡毛和鸭毛,表示为牛洗耳恭听尘,祈祷耕牛平安健壮。苗族有抢牛牛尾的婚姻风俗,流行贵州西北一带。
在汉族交际风俗中,有“结牛财亲”一说,流行于湖南一带。流行于陕西留坝县等地的“牛王会”,是为老人做寿的称谓,因为牛耕田犁地,有功于人,并且排在生肖的前列,以牛为名给老人祝寿,以表示尊敬。
斗牛节
斗牛节
西班牙是世界上著名的“斗牛王国”,在中国,众多的农耕民族也存在着丰富多彩的斗牛节,例如:侗族斗牛节(农历二月或八月逢亥日)、苗族斗牛节(农历正月初九、十九、二十九)、彝族斗牛节(农历六月初一)、瑶族阿妹斗牛节(农历四月初八日)、壮族斗牛节(农历三月三日)。
侗族斗牛节:每年农历二月或八月逢“亥”这天,是侗族人民(广西、湖南、贵州交界地区)别开生面的斗牛节。他们以斗牛为乐,村村寨寨都饲养有善斗的“水牛王”。牛王有专人饲养,还常给它喂蜂蜜、猪油、烧酒等。斗牛节前,称为“罗汉”的未婚青年吹着芦笙到外村去邀约对手。在准备参战的牛王圈前,人们敲锣打鼓、吹芦笙、放株炮,全体“罗汉”吃鱼食祭祀三天,叫做为牛王“养心”。亥日凌晨,各村寨的牛王来到比赛场外等待着。铁炮三声后,牛王在锣鼓声和芦笙音乐中被前呼后拥地牵进打牛塘。
苗族斗牛节(农历正月初九、十九、二十九):斗牛是苗族人民十分喜爱的一项传统活动,每逢喜庆日子,各个苗寨都把自己喂的牛牵到牛场,举行斗牛比赛。届时,除福泉外,龙里、贵定、开阳等县的部分苗族群众共约五千余人,在福泉西部干坝乡的斑鸠石欢度节日。
彝族斗牛节(农历六月初一):每年的旧历六月初一,是彝族人民传统的斗牛节日。斗牛节这一天,方圆的人们都上山来,有摆汤锅米线的,有卖搪果的,连玉溪洛河区哥西店的人也来卖桃子。男女青年穿上新衣,民间歌手弹起三弦,尽情高歌,欢乐舞蹈,节日真是隆重极了。
瑶族阿妹斗牛节(农历四月初八日):湖南永江地区瑶族民间传统交游节日。“斗牛”特指举行野餐的意思,又称女儿节、阿妹节。届时,当地尚未成婚的姑娘们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、鲜艳美丽,带上花糍粑、花糖、花生、栗和特制的“三花”蛋,成群结队地到山林泉边举行野餐聚会。姑娘们或倾心交谈,互诉少女特有的内心秘密;或嬉戏打逗,好友之间开开玩笑、轻松轻松;或吹笛弹琴,唱歌跳舞,尽情抒发节日的欢乐心情。按照当地节俗禁忌,男子绝对不准偷看姑娘们的娱乐活动,否则会受到为姑娘服务劳动的严厉惩罚,如采摘山花、野果或烧火煨烤食物等。
斗牛节
壮族斗牛节(农历三月三日):壮族是一个给牛“过节”“戴花”的民族。每年秋后,传统的“牛王节”、“敬牛节”和“牛戴花”及“牛王诞”活动,视牛为“人类的功臣”与“劳动模范”,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尊严。在“牛王节”的这一天,壮人不准打牛和骂牛,也不准骑牛,更不准拉牛去犁田地。这一传统的禁忌已沿袭上千年之久。
耕牛节
每年农历二月初八这天,是彝族人民的一传统节日,叫耕牛节(有的又叫牲口节)。这天,一大早人们就来回一束束马樱花,由家长拿着马樱花为牲口叫魂,并插在畜厩门上,挂在牲口角上,以示祝福,祈求六亩兴旺,五谷丰登。这一天,人们不使用耕牛,要把它们赶到野外闲游,晒晒太阳。用一种俗名叫“拨土”的树叶子垫厩,为之杀菌。有接回出嫁的姑娘来过节及祭招祖先、更换祖先灵位的习俗。他们的祖先灵位是一张请祭司画的五彩像,通常画五代,没有条件更换者,也应在祭把之前掸掸灰尘,以示教道。
洗牛节
在每年农历六月六日装填,侗塞人家(贵州榕江东江地区侗族)都清扫牛圈,牵牛下河,为牛洗澡,刷去牛身上的污垢。同时,杀鸡宰鸭,将鸡毛、鸭毛插在牛圈旁边,祝福耕牛清洁平安。关于节日的来历,当地侗族民间传说,牛魔王受玉皇大帝指派,到人间传达旨意。他一时粗心大意,错将“玉皇赐你们一日三餐肚子饱”传成“玉皇赐你们一日三餐肚子还不饱”,结果给凡间百姓带来严重的灾难。牛魔王十分愧悔,于是就自愿下凡为人间辛苦劳作,以此赎回自己的罪过。由此,人们为感激耕牛的贡献,便设立了节。
在每年的农历立春日,广西龙胜地区侗族各寨的舞牛队在广场上集合,敲锣打鼓,开始向全村各户“送春牛”。舞牛队的前导是一对写着“立春”大字的圆形大红灯笼。 “春牛”是用竹片扎架,糊以纸张,彩绘而成。两个“腊汉” (男青年)套在其中,扮演耕牛跳舞。最后,由一群劳动及歌舞能手装扮为农夫农妇,边走边唱,做出耕耘、播种、锄草、施肥、收获的舞姿。舞牛队每到一户人家,都要说一番“春牛登门,风调雨顺”的吉利话。主人满面笑容地向“送春牛”的人们放鞭炮,献红糖、糯米粑粑、红包等,以示欢迎。舞牛队转遍全寨所有人家后,返回广场举行“”活动。全寨的男女老少兴致勃勃地围成圈,观看舞牛队的歌舞表演。
以上就是关于「牛年文化特点」的全部内容,本文讲解到这里啦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,记得收藏关注本站~
『*此文为神魄星座网www.shenpo.com♂文章,转载请联系网站管理人员!』